清理水塘14686个、农田灌排沟渠15562公里、河道7067公里,超45万人次参与,清淤总量5051.3万立方米……2024年10月以来股票配资官网技巧,全省掀起了第二轮冬春时节水塘河道清淤新高潮。
据悉,自2023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利用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以来,全省已开展了两轮系统清淤,累计清淤总量超1亿立方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
中山市推进淤泥资源化利用,建成南朗生态补水湿地
总河长令部署,各地各部门按下清淤加速键
2024年10月12日,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省长、省总河长共同签署了广东省2024年第2号总河长令——《关于建立水塘河道清淤常态化工作机制的令》(以下简称《河长令》),吹响了去冬今春水塘河道清淤号角。《河长令》要求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共治”的工作机制,落实“地市统筹、县级负责、镇村落实、群众参与”等措施,将清淤工作划分为农村水体、城镇水体、江河湖库三个层级,从认真摸查、制定方案、开展清淤、清淤物处置、长效管护五个环节作出系统性部署。
省领导组织召开全省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推进会,省河长制办公室将清淤列入河湖长制年度重点工作,指导各地编制年度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开展定期调度督导,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各地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将清淤列入重点工作专题研究,因地制宜制定轮疏计划和年度清淤任务。广州市针对珠江前后航道淤积特征,科学制定清淤方案,抢抓时机在春节前后清理二沙涌1.1万立方米淤泥;中山市积极推进淤泥资源化利用,借鉴浙江先进经验,建成南朗生态补水湿地,实现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修复双赢;珠海市明确政府部门、村集体和种养殖户的主体责任,一举打通清淤工作中的堵点难点;佛山市着力建设淤泥集中处置场所,探索出清淤物规范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的有效路径。
省级相关部门聚焦清淤的三个层级范围、五个工作环节,实施分类指导。如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设立“完善水塘河道清淤处置管理机制”章节;省水利厅将清淤工作纳入中小河流治理内容,制订水库河道清淤技术指引,加快清淤设备研发和工艺改进;省生态环境厅加强淤泥处置监管,推动清淤物综合处置利用;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农田灌排沟渠清淤工作指引,科学指导清淤工作;省有关部门加大以工代赈、财政支持、用地保障、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政策支持。各地市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强化清淤全过程管理,确保清淤工作科学高效。
“四管齐下”,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省河长制办公室、省水利厅积极总结第一轮清淤工作经验,建立完善“发动社会力量、民兵队伍支援、工程项目带动、组建专业队伍”的“四管齐下”工作模式,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全省常态化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省委宣传部协调中央和地方媒体资源,广泛报道清淤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激发各地清淤热情。各地积极创新党建引领、企业协作、志愿服务、共治共享等多元化途径,凝聚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清淤工作的强大合力。湛江市印发《湛江市党建引领发动群众参与水塘河渠清淤工作指引》,传承弘扬雷州青年运河30万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南粤楷模”精神,组织当地能工巧匠、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水塘渠道清淤和整修工作。梅州市蕉岭县发动中铁、中铁建、广东建工等企业助力清淤,高效完成了15公里河道12.7万立方米的清淤任务,畅通了行洪通道,改善了水环境。揭阳市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动员村庄公益理事会、“老人组”等群众组织参与清淤,并将清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予以规范。
民兵队伍强力支援。省军区积极组织民兵队伍支援清淤和水利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纪律严明、执行高效的优势,切实担负起“突击队”作用。1500余名民兵迅速集结至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建设现场,仅用半个月时间高效完成湛江市4个县(市)的11个山塘、3.06公里沟渠共计5.7万立方米的清淤任务。珠海、汕头等地通过建立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创新采用“机械+人工+资源化利用”工作模式,显著提高清淤工作效率。
工程项目有力带动。省水利厅组织协调各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将参与清淤工作作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技术与设备优势,采用机械化、规模化作业方式,实现清淤效益最大化。承担环北广东工程、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建设任务的粤海集团、广东建工等企业,主动开展工程沿线周边两公里范围内的水塘河道清淤工作。环北广东工程二期4个试点项目承建企业对项目外的周边水塘沟渠清淤修整做到“应纳尽纳”,也带动了在各县(市、区)承建政府投资项目的央企、国企施工队按“公益+微利”模式,对所承建政府投资项目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渠道和山塘进行帮扶清淤作业。
专业队伍扩大优势。推广肇庆四会市水务清淤工作站“省、快、活、准、治”的经验做法,推动揭阳、梅州市,以及广州市白云区、湛江廉江市和雷州市探索建立专业化清淤队伍,构建完善“村级申请、镇级审核、县级调配、专业队实施”的高效清淤工作模式。廉江和雷州市探索“国企助力+专业队运作”,实施人员集中调度、设备统筹调配、资金定向投入的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模式,与采取传统工程立项进行清淤相比,大大节省资金投入。
加强机制建设,推动清淤常态化长效化
去冬今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河长令》的要求,不断探索加强机制建设,为系统长疏轮疏、持续发挥效益,弘扬冬修水利优良传统,广泛凝聚民心共识,持续造福人民群众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相关部门表示,接下来将做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完善清淤长效机制。省河长制办公室将持续把清淤纳入河湖长制重点工作,推动清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加大以工代赈、财政支持和用地保障力度,将清淤任务纳入全域土地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更多行业的工程项目,以项目带动扩大清淤工作范围。建立分级分类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社会捐助,强化资金保障。
全面推广“四管齐下”工作模式。进一步畅通多元主体参与路径,统筹民兵力量支援地方建设,深化工程带动,鼓励引导水利工程等承建企业积极参与清淤,鼓励有条件的地市组建专业化水利抢险清淤队伍,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社会共治格局。
进一步提升清淤专业化水平。协调科研院所和施工企业,研发具备自主导航、智能避障、精准清淤等功能的新型清淤设备。推广“吸式清淤+管道输送”、围堰水力冲挖技术,加强清淤物的科学处置,探索淤泥固化制砖、生态填土、有机肥原料等资源化利用途径,培育从清淤、运输到处置的产业链,为清淤常态化取得更扎实成效提供可靠保障。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史成雷
【通讯员】粤水轩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周丽娜 李拉
【文字校对】潘经春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富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